手工皂界的玩家對紫草皂應該都不陌生,但對她顏色的多變性一定又愛又恨!
這個實驗,就是要來探討,紫色皂顏色變化的原因!
【實驗方法】分別取1ml的紫草浸泡橄欖油,以9ml的95%酒精去溶解萃取其中的紫草素,
再以1N的NaOH ,利用pH meter 調整pH,配置成5組,分別為:
1. 僅加酒精組、2.pH=7.0 組、3.pH=8.12組、4.pH=9.31組、5.紫草浸泡橄欖油原液組
【結果】直接看圖,其實很明顯的,在pH=9以上時,即成藍紫色了..(忘記再調一個pH=10的)
【討論】在之前曾寫過幾篇紫草顏色的文章,[手工皂作業]最佳配方皂-終極紫色之紫草乳皂201503
光是我自己的紫草皂,顏色就飄來飄去的...
大概的原因我歸納以下幾點:
1. 我們打紫草皂時,皂液常是深藍色或近黑色,因為這時候的皂液鹼度很高,紫草素在高鹼度下,
呈現藍黑色
2015/9/5 30%紫草橄欖油,蜂蜜定色
2.隨著皂化、脫模的進程,我們會發現偶而有電視框,其實是因為最外層因為與空氣接觸
紫草素降解了(即被破壞了),但還有另一個原因是最外層的鹼度下降了,所以紫草素的顏色逐漸轉為藍紫色。
2015/9/7脫模、切皂 30%紫草橄欖油,蜂蜜定色
3. 下圖是同一塊30%的紫草皂,2015/9/7 亮皂2天 30%紫草橄欖油, 外層轉變為淡紫色,電是框消失。
推測應該也是紫草素隨著皂化鹼度下降,顏色逐漸轉為藍紫色(目前鹼度應該還在pH9以上)。
4.另外同樣鹼度大約都在pH值9-10之間, 為何還是紫的不一樣?
像下圖這漂亮的藍紫色...
應該就和紫草的品種、浸泡的時間、紫草浸泡油的比例、還有定色添加物的不同,
及*定色添加物入皂時機而有顏色的差異了。
54%紫草橄欖油、母乳溶鹼
5.那有定色和沒訂色又會發生甚麼樣的結果呢?
a.就如下圖,左邊˙72%紫草皂是用2.3倍氫氧化鈉量的母乳去容鹼
但因為是我的第一塊母乳皂,所以容鹼的過程也結出了大部分的變性蛋白
(蛋白質遇強鹼會結塊變性)
為了美觀,我濾去了蛋白塊粒,當然也不知不覺的"減鹼"了,
所以這塊皂的顏色接近了實驗結果中pH8的紫紅(褐)色。
b.下圖,右邊17%紫草皂,就是完全沒有定色下的後果,紫草素全被光線與空氣破壞了。
6. 再來談談定色添加物入皂時機的問題
上面54%和72%紫草皂都是用母乳當添加物來定色,為何顏色差這麼多?
72%這一塊皂全部以母乳代水,且母乳是一次梭哈,全部拿來溶鹼,
而54%這一塊,水:母乳=1:1,且其中母乳再分成2分,一分溶鹼,一份當成"二次加水"加入皂液中
我想這"後下"的母乳應該才是定色的關鍵吧!
橫線以下,是我集結多篇文章再重組的資料,給大家參考。
紫草根部富含紅色的萘醌類二次代謝產物——紫草寧及其衍生物。
紫草寧又稱紫草素,英文名稱:Shikolkin,
英文別名:(±)(5,8-Dihydroxy-2-(1-hydroxy-4-methylpent-3-enyl)naphthalene-1,4-dione,
即(±)5,8-二羥基-2-[(1R)-1-羥基-4-甲基戊-3-烯基]萘-1,4-二酮,
其中(S) isomer(異構體) =alkannin
(R)isomer(異構體)=shikonin(較常看到)
結構式如下:
【名稱】紫草素
【別名】 紫草醌、紫草寧(宁)、紫根素、紫草紅
【英文名】 shikonin
【分子式】 C16H16O5
【分子量】 288.31
【提取来源】存在于紫草科植物紫草(Lithosperraum erythrorhizon Sieb. et Zucc.)的根
【藥理性質】熔点147~149℃。旋光度 +138°(苯)。不溶于水,溶于乙醇、有机溶剂和植物油。易溶于鹼水,遇酸又沉澱析出。
【注意事項】 紫草素長時間在暴露在空氣中,含量會有所降低,日光對色素有一定的降解作用。
紫草素溶於乙醇、丙酮、正己烷、石油醚、甘油等有機溶劑和動植物油脂,不溶於水,但溶於鹼液。
紫草素色調隨pH值而變化,pH=4—6呈紅色,pH=7呈紅紫色,pH=8呈紫色,pH=9呈藍紫色,pH=10呈藍色。
在鹼性溶液中呈藍色,在酸性溶液中呈紅色。
耐熱性好,耐鹽性、染色力中等,耐金屬鹽較差。遇鐵離子呈深紫色,遇鉛呈藍色,遇錫呈深紅色。
在油脂中呈鮮紅色。有一定的抗菌作用。
紫草素主要有效成分為紫草寧衍生物 ( β,β - 丙乙烯醯阿卡甯、乙醯紫草素為紫草色素的主要成分) ,多結合成酯類而存在。
由於紫草素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,以紫草素為先驅化合物開發的抗炎、抗腫瘤、抗病毒新藥的研究已成為熱點課題,
除此之外,紫草素還是良好的天然色素,已廣泛用於食品、化妝品和印染工業中。